《清平乐》爆红!为啥北宋这么多“背诵默写天团”?

2020-04-20 10:56:50 来源: 阅读:-

近日,电视剧《清平乐》的热播。

观众们开始大呼“真香!

本以为最普通的历史剧,却因为过分严谨的服饰和布景圈粉无数。开播一周有余,豆瓣评分稳定在了8.0,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十分优秀的国产电视剧了。

《清平乐》爆红!为啥北宋这么多“背诵默写天团”?

随着剧情的深入,主角宋仁宗及他手下那帮名臣——晏殊、范仲淹、韩琦、欧阳修、司马光、苏轼、苏辙……也开始陆续登场。

瞧着剧中一个个熟悉的名字,看剧的观众“不淡定”了。你以为出场的他们会这样:

《清平乐》爆红!为啥北宋这么多“背诵默写天团”?

《清平乐》爆红!为啥北宋这么多“背诵默写天团”?

《清平乐》爆红!为啥北宋这么多“背诵默写天团”?

其实,在广大观众朋友眼中,他们是这样:

《清平乐》爆红!为啥北宋这么多“背诵默写天团”?

甚至,被网友戏称他们为“默写并背诵全文天团”

想想也是!

在咱们国家,只要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公民,哪个没在青少年期被他们“虐”过?尤其语文课本上,每逢出现他们的名字后边必会带上一句——“默写并背诵全文”!

难怪有网友说:追剧追出“童年阴影”了!

《清平乐》爆红!为啥北宋这么多“背诵默写天团”?

那么,问题来了:为什么这么多“默写并背诵全文天团”出现在宋朝?或者说,宋朝,为什么会成为“默写并背诵全文天团”的黄金时代”?

除了(《清平乐》,如此宋代你看懂了么?)宋代历代帝王治国的基本方针——“与士大夫共治天下”。还有一个就是宋代的科举制度优越性

01.

科举制度,我们知道它是开端于隋,发展于唐宋。

虽然同为发展期,但唐宋科举制度有很大不同:唐朝的科举考试试卷不是密封,考官改卷时可以看到考生姓名。

这在官本位独裁的封建社会,意味着考试的极端不公正。

试想一下,如果考官改卷时看到上司的孩子考试或者贿赂了考官,作弊就很容易。

所以,唐朝的科举考试很大程度上是不公平的,它几乎被权贵霸占,公平性只能寄托于某一届考官的品格。

这也催生了唐代科举一个现象——“公荐”,即考试之前向主考官推荐考生,而唐代基本上考试名次皆是在考试之前就决定谁是第几名。

这样的做法碰到考官公正可能会得到人才,但绝大多数时间是不公下的,贪官污吏由制度产生。

宋代立国后,皇帝制定了“与士大夫共治天下”的基本治国方针后,就要改变这一点。其实,刚开始宋代继承唐代科举制度时也是一样不密封,考官可以看到考生名字。

不过,在这项制度没改变时,宋代皇帝还特别做了一件事——科举考试中专门打压官二代或者官N代及高干!

《清平乐》爆红!为啥北宋这么多“背诵默写天团”?

马远 《西园雅集图》纳尔逊-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

公元968年。

宋代立国后的第8年,这一年的科举考试朝廷高官陶谷的儿子陶邴参加并考了第6名。宋太祖赵匡胤看了排名后立马命令,要求复试。

复试并不是照顾他,而是特别卡他。

并下达诏书规定——从今后凡官二代参加考试如果录取一律上奏分析为什么要录取,还要求这类人一定要复试。对官二代这类人科举要求特别严格。

这是在宋太祖时期,还做个样子让他们参加复试,其实复试的结果肯定是不录取。

到了宋太宗赵光义时期,他连样子也不愿做了,科考中凡是宰相、副宰相等一批高干子弟考进来都全部刷掉。

宋代甚至有这样的历史记载——宋代前期,高干子弟报名参加科举考试,到考试时间想想不考了,考了也没用,皇帝明摆着要收拾他们,大家能想不明白?

宋代皇帝眼光很远,皇帝不允许高干子弟进来,他想保证文官队伍的纯洁和公平性。

到了宋代第三代皇帝——宋真宗时期,科举开始了改革。

《清平乐》爆红!为啥北宋这么多“背诵默写天团”?

《香山九老图》马兴祖

02.

北宋,真宗时期。

宋真宗赵恒认为考试靠临时手段把高官子弟刷下,总这样不行,所以下决心改革科举。他是怎样改革呢?

这样说吧,如今,我们现代考试的所有制度形式都是跟宋代学的。看一下,宋代科举考卷怎样做的?

宋代科举考卷要密封。密封后,先给考卷编号——一号卷、二号卷、三号卷……编完后送给判卷,判完卷拆封,然后,一号卷姓什名谁,再登分录分。

我们今天研究生、博士生考试依然是这样操作的。除此,考试之前,考官会在出完题后“关”起来,一直到考试结束再出来,在宋代这叫:“锁院制度”。

上述这一系列操作后,如何判定考生?用诗人陆游一句话叫“一切以程文为去留”!“程文”就是考试时考卷上的文章,即一切去留看你个人考的怎样。

宋代这种改革让科举考试相对公正了,当然要做到绝对公正是不可能的。虽有作弊事件发生,但这种作弊是小规模、小概率的事件,并非大概率。

除此,宋代还有一个制度“誊录制”,宋代考生比今天较少,科举会把考生的考卷雇人全部抄一次,阅卷时想认笔迹都难。

这里要说一下,《清平乐》关于科举这一块出现了一个漏洞。

《清平乐》爆红!为啥北宋这么多“背诵默写天团”?

《清平乐》爆红!为啥北宋这么多“背诵默写天团”?

剧中欧阳修考科举的经历基本上都是有据可依,尤其是省试第一,获得省元,但殿试却只拿了十四名。

史料中对此事的交待是主考官看到他太锋芒毕露了,所以想挫挫他的锐气。不过,剧中说欧阳修能拿到省元是因为他看出晏殊出题的破绽并提问,才获得晏殊大加赞赏,这一点不准确!

北宋真宗时期,科举考试已经实行了试卷密封“糊名”和“誊录制”。

正如上述所说,科举改革防的就是主考官和考生的作弊。所以,晏殊是如何这么容易点中他意属的考生?

还有一个小故事:欧阳修后来自己做了主考官,看到一篇文章大为激赏想点为省元,但又怕这篇文是自己门人曾巩写的,最后为了避嫌排了第二。结果,这篇文章是苏东坡所写。

所以,宋代科举考试改革后,在“糊名”、“誊录制”下,想知道考卷的考生是谁是非常困难的。

这样就确保了科举考试的公正性,也只有真才实学之人方能入“士”。

《清平乐》爆红!为啥北宋这么多“背诵默写天团”?

刘松年《十八学士图》局部

3.

宋朝的科举考试公平公正后,录取人数也大幅增加。

据统计,唐代科举考试每年举行,每次进士科录取不过一二十人。而宋代考试平均为三年一开科场,录取人数从宋太宗开始逐渐增多,淳化三年(992)进士榜录取达300多人,而此后每次进士录取都达到数百人。

宋真宗在位的第三年(1000),进京赶考取得功名的各级别考生达1538人——这是中国科举取士历史上的最高纪录。

当时的进士科是最受重视,历年所录取的进士成了官僚队伍的主要来源。而在宋代的这些科举考试中,谁能够参加科举考试考上来呢?

范仲淹、欧阳修、包拯等这些中下层子弟占绝大多数。

比如在仁宗时期(公元1024年),天圣二年这一届甲子科,前三甲是宋庠、叶清臣、郑戬,之下排名是曾公亮、余靖、尹洙、胡宿、贾昌期,宋祁等;

天圣五年丁卯科,前三甲是王尧臣、韩琦、赵概,以下有文彦博、包拯等197人;

天圣八年庚午科,状元王拱辰,以下有刘沆、石介、蔡襄、孙抃、田况、刘涣、王素、张先、张谷、孙甫、尹源等,欧阳修名列一甲第14名,后来的一代名相富弼也出自这一年。

《清平乐》爆红!为啥北宋这么多“背诵默写天团”?

他们之中绝大多数出身寒微,这些人进入官场后官员队伍的结构成分改变了。

”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“、”宁鸣而死,不默而生“……有了产生的根基与氛围。

唐宋八大家,六位宋朝的士大夫们,也在这黄金时代轮番登场,他们思索着治世的学问,探究着儒学的至理。

《清平乐》爆红!为啥北宋这么多“背诵默写天团”?

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!”

这引领万万千千知识分子的呼喊,就是从这个时代发出的盛世之音!




推荐阅读:小米手环3隐藏功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