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拍照越来越强,但你却不会用!
了解更多热门资讯、玩机技巧、数码评测、科普深扒,点击右上角关注我们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自从我们最近开了「跟着小雷学拍照」系列,不少朋友都表示能get到不少干货。
应广大机友的强烈呼声,今天小雷就来个手机摄影基础知识合集,让你们一次性看个爽。(记得去文末点在看犒劳小雷)
用最简单最直白的语言,将他们重新展示给大家。
先看这三点
小雷经过从摄影萌新到“老法师”的过程中,总结出了拍照最重要的三点——取景、曝光、虚化。
下面就围绕着这三点,摄影车开起来~
取景
取景可算是手机拍摄前期最重要的一部分了,所以小雷就先讲一下它叭。
当我们在确定拍摄主体之后,需要走出人的常规视角,寻找新奇的取景角度。
我们多可以尝试俯拍、仰拍或者取景位置的变化,拍出来的效果真的不一样。
构图
讲完取景,紧接着取景的下一步就是构图。
小雷就不讲什么黄金构图法、什么斐波那契曲线之类的,主要讲一些技巧。因为技巧比那些套路实用多了。
先说视觉平衡,在图片的所有元素,例如明暗程度、位置、形状和数量达到一个平衡状态。
照片达到平衡状态后,人眼观感才会舒服。
(图片来源:IPPA Song Han)
对称就更好理解了,就是以一个点或者一条线为中轴,形成上下、左右、对角线对称。
小雷喜欢用对称来构图,一是因为在手机上容易操作,取景简单;二是在拍摄建筑时特别容易出片。
(图片来源:IPPA Charles Hu)
框架,是这几种方法最容易get到且能彰显你的摄影小心机的一种方法了。
只需透过门、窗或者随机的景物,把画面各个要素给“框”起来,不仅给照片增加了立体感,还有一丢故事性。
(图片来源:IPPA Eunhee Park)
光影,用阴影和阳光的对比,并且与路人、街景形成一种互动关系。
虽然是街头摄影常用的构图技巧,但是非常考验拍摄者的观察力和瞬间判断能力。
还有最重要的运气,因为适合的光线不容易遇见,且拍且珍惜吧,朋友~
(图片来源:IPPA Jian Wang)
上面就是关于取景和构图的一些技巧,这样看一圈有没有感觉其实构图也没想象中难呢。
曝光
曝光是能直接影响一张照片的观感,所以如何利用好曝光在手机摄影里是很重要的。
虽然现在手机的自动曝光已经非常智能了,但智能不是万能,在一些特殊场景还是会翻车。
这时我们就需要通过手动调节曝光。
在拍摄白色背景或者全白的景物,自动曝光原理会还原成灰色。
所以我们要通过增加曝光补偿,把小太阳往上拉,整体亮度提升,还原本来的颜色。
同样的方法在拍摄全黑的背景或者黑色的主题,把小太阳往下拉,把灰色还原回黑色。
仍然觉得有些复杂的话,我们就遵循“宁欠勿曝”的原则——宁愿欠曝也不要过曝。
因为欠曝和过曝在后期的过程中有不同的,一般画面中过曝的部分,细节已经没保存多少了,后期也很难调整就回来。
为了保险,我们还是该欠的还是欠吧。
在曝光的调整中,我们还可以开启HDR功能通过算法合成一张曝光最佳的照片。
还有RAW格式也是另外一种解决方法,拥有更多的信息量,给后期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。
让你可以充分调整亮度、阴影高光、白平衡...
虚实
来到最后一part——虚实。
手机因为CMOS面积小的原因,焦距短景深大,所以难有很好的虚化效果。
先天不行,但手机厂商后天也很能力哈,绞尽脑汁通过其他途径实现虚化效果。
一个是手机的「人像模式」,焦点对准拍摄主体,通过AI算法进行虚化效果。
AI虚化始终不是完全光学上的意义,现阶段难免有些算法上的偏差。
看一下另外一个方法,就是打开手机的长焦镜头,用长焦距获得浅景深。
通过对比,可以看到光学途径得到的虚化效果明显比人像模式下的好,过渡也更自然。
这么明显,知道该选哪一个了吧。
这次基础性的总结就到这里了~
(上面所提到的所有技巧教程,贴心的小雷已经整理好一份PDF文档了哈,在后台回复【拍照】,即可获取这份具体的教程)
我们把手机摄影的三个最重要的点——取景、曝光、虚化几篇教程浓缩成这一篇,简直是教程中的浓汤宝,干货中的战斗机。
这次真的非常简单了,希望你们都能get到~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后台回复“交流”,即可获得玩机技能合集,还可与众多机友一起讨论数码科技互联网第一线热点。
推荐阅读:浙财网
滚动内容
-
手机拍照越来越强,但你却不会用!
科技 · 2020-11-18
-
翻盖智能手机、待机28天、卖700元!“砸核桃”的诺
资讯 · 2020-11-18
-
手机贵就好吗?这几款手机不仅便宜,而且颜值高!
财经 · 2020-11-18
-
薄的可以当菜刀 史上几个最薄的中高端手机推荐!
科技 · 2020-11-18
-
2019款新iPhone来了 除了外观还有这些期待的
科技 · 2020-11-18
-
北斗卫星导航和北斗地图北斗手机有关系吗如何识别!
资讯 · 2020-11-18